🛠️ 服务内容:为企业搭建与优化升级薪酬绩效体系
📈 目标:助力客户降本增效,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那天,一位刚升职的朋友来找我。
“老板让我搞一套绩效方案,听说要‘可量化、可落地、能激励’。”他翻着笔记本,“但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指标,到底该怎么设?”
我问他:“你们部门的目标是什么?”
他笑了一下,说:“我们公司要冲营收,所以我们……就是多卖点吧?”
我笑了笑:“听上去,你连老板画的饼,还没吃懂。”
其实,这种状况并不少见。
不是你不会设计指标,而是你还没意识到: 一个糊涂的目标,怎么都拆不出清晰的指标。
你是为组织目标设计,还是为“好看”写表格?
刚做中层的人,最容易掉进“模板陷阱”。
他们习惯从表格开始动手,却没先问清楚——我这个岗位,到底在组织里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公司要扩张市场份额,你盯的应该是客户数和成交增长; 如果主打品牌认知,考核项就得拉到“转化率”和“曝光量”。
不是你怎么设,而是战略要你怎么设。
你写进考核表的,不只是数字,更是组织想说的“下一步”。
指标没对准战略,只会像迷路的导航,一路跑偏还不自知。
不拆解,就没办法“落到人头上”
我问他:“你们的目标是多少?”
“5000万。”
“那你手上几个人?按区域还是按客户群分?有没有人负责新客?有没有人守大客户?”
他摇头:“这些还没分。”
你看,目标已经定了,但人还不知道怎么动。
一个好指标,必须是可传导的目标。
不是喊一句口号“大家加油”,也不是“平均分一摊”。
而是根据岗位,把每个人能影响的动作拆出来。
销售可以按“月度回款”“新客户开发率”来分; 运营可以看“留存率”“活动点击转化”; 甚至行政后勤,也可以考核“响应时效”“流程闭环率”。
目标落不下去,团队就沉不下心。
看得见的,才能被执行;模糊的,只会被误解
“提升满意度”听起来很好,问题是怎么量?
是做到95分?还是多收200份客户反馈?是每周回访一次,还是有负评就跟?
你不说清楚,员工只会理解成“领导又在喊口号”。
一个模糊的指标,不是挑战,而是陷阱。
让人不知道努力能不能被看到,也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那种状态,不是“内卷”,是“内耗”。
只看结果,会看漏过程中的价值
我见过太多考核表只写着“销售额”“利润率”“交付速度”。
看起来公平,其实危险。
因为一旦只看最终数字,大家就会忽略过程的质量。
客户谈成了,但有没有踩规则? 订单交付了,但是不是压缩了团队协作空间?
绩效考核的意义,是建立一种正向行为模型。
既鼓励拿结果,也要奖励“怎么拿的”。
尤其在强调团队、创新的岗位,定性指标更不能缺。
谁主动拉了跨部门资源?谁在项目会上提出了解法?谁承担了风险,但也稳住了场子?
这些没有写进指标表里的动作,才是支撑组织前行的隐形价值。
指标一动不动,团队迟早走样
我问他:“你这套考核想用多久?”
他说:“先定一年,别总改,员工也容易安心。”
我笑了:“你不改,但市场会改。”
产品降价、政策变了、人手临时调岗——你不动,指标就会变成一把“错位的尺”。
不是制度不好,而是“节奏不准”。
指标不是锚,是舵。
它的任务,不是稳定,而是引导。
该调就调,别怕员工不适应。怕的是,他们明明很努力,却跑反了方向。
绩效指标表,从来不只是一个Excel文件。
它是一种信号,一种方向,一种组织语言的表达。
你写进去的每一个字,员工都在看:这是公司想让我往哪走?
你设的不是数字,而是路径。
而只有路径清晰,团队才能知道:
不是“我干了多少”,而是“我干得是不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