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三个月,我们后厨员工又换了一轮。”
上个月,我和一位连锁餐饮的运营总监吃饭,听他道出这句话时,我没有感到意外。
他脸上的疲惫盖过了笑容,眼神里充满了无奈。
“明明我们的生意不错,为什么就是留不住人?”
这个问题,恐怕是大多数餐饮老板的共同困扰。
餐饮行业似乎天生就带着一个难解的方程式:招人难,留人更难。
数据显示,餐饮业的年流失率高达80%以上,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之一。
但真的是因为行业特性吗?还是我们忽略了某个关键变量?
经过多年为餐饮企业提供咨询的经验,我发现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因素正在悄悄影响着这个行业的人才稳定性——薪酬管理体系。
问题不在于给多少钱,而在于怎么给,以及给了之后员工感受到了什么。
薪酬失灵,人心先离职
走进任何一家餐厅,门口几乎都贴着类似的招聘启事:”服务员3000+包吃住”。
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整个行业的困境。
员工离开前,薪酬早已在他们心中失效。
一个在北京工作的餐厅服务员告诉我:”每个月4500元的工资,扣掉房租就剩不到2000元。我每天工作12小时,双休日加班,到手的钱却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问题不是他不够努力,而是看不到希望。
更让人沮丧的是,很多餐饮企业的薪酬结构极其简单:一个固定数字,没有任何浮动空间。
你今天多招待了50桌客人还是30桌,你是得到好评还是投诉,到月底拿到的都是那一个数字。
这时候,员工拼的就不是绩效,而是忍耐力。
一位从知名火锅店辞职的传菜员这样形容他的工作:”我像一个机器人,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无论我多努力,得到的回报都一样。最后我发现,我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去另一家店碰碰运气。”
当薪酬成了单纯的刚性成本,而不是激励杠杆,人的积极性自然被消磨殆尽。
工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工资结构的不合理,却能制造许多问题。
平均主义,是最大的不公平
“其实我们也发奖金,每个月都有的。”一位小型火锅店老板向我解释。
“那奖金是怎么分配的?”我问。
“大家都一样啊,按头平分。这样最公平,也最简单。”
我忍不住笑了。
这不是激励,只是安慰。没有区别对待的激励,本质上就是默认平庸。
如果一个服务员每天主动帮客人添茶倒水,收获无数好评,却拿不到一分钱额外奖励;而另一个经常被投诉的同事也拿一样的钱——这种”公平”,其实是对优秀员工的最大不公平。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在两家相似的餐厅里,一家实行平均奖金,一家将50%的奖金与个人表现挂钩。
三个月后,第二家餐厅的客户满意度提高了23%,员工流失率降低了17%。
原因很简单:当付出与回报之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人们自然愿意多付出。
激励结构缺失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心不动。而人心不动,离职就只是时间问题。
福利温度,决定留人深度
“我们小店哪有条件给员工买五险一金啊?”
这是我经常听到的说法。在餐饮行业,能提供基本社保的企业已经算是”良心”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
福利不只是成本,更是一种温度,传递着”我们在乎你”的信号。
一个在北京工作了两年的女店长告诉我一个让她决定离职的故事:
“我奶奶生病住院,我请了三天假回老家。老板虽然同意了,但扣了我整整五天的工资,还在群里说’以后大家请假都要提前一周申请’。那一刻我就决定离开了,不是为了那点钱,而是感觉自己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替换的零件。”
她的辞职信上只写了”个人原因”,但真正的理由是:“太累了,没人看见。”
有时候员工不是为钱离开,而是因为感受不到尊重和关怀。
我见过一家小小的面馆,老板给不了多高工资,但他做了两件事:一是确保员工每月至少有两天连休,二是每个节假日准备一份不贵但有心意的小礼物。
结果这家店的核心员工稳定性在同区域同类店中是最高的。
老板说:”我给不了他们大钱,但我能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晋升明确,才有人愿意等待
很多餐饮老板认为,高流失率是行业宿命,无法避免。
真的如此吗?
留不住人才,不是因为人难找,是因为心先走了。
看看那些员工稳定的餐饮品牌,比如海底捞、西贝、奈雪的茶,他们为什么能在同样的行业环境下保持较低的流失率?
不是因为他们薪资有多高,而是他们在”人”这件事上真的下了功夫。
他们有标准清晰的晋升机制,员工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升主管,再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升店长”;
他们有节奏感明确的激励体系,员工知道”客户满意度每提高1%,奖金会增加多少”;
他们甚至有系统的培训体系,让员工觉得”我在这里不只是干活,更是在学习和成长”。
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曾说过:”我们的竞争优势不是菜品,而是服务;而服务的核心,是人。”
正是这种对人的重视和投入,让海底捞在高流失率的餐饮行业创造了奇迹——店长平均在职时间超过8年。
相比之下,大多数餐饮店的员工看不到任何未来,只能看到每天重复的工作和永远不变的薪水。
你留不住人,不是人不好,是你没给他们留下来的理由。
从”控制”到”激发”,是餐饮薪酬的进化
餐饮行业的薪酬管理,需要从单纯”控制成本”思维向”激发潜能”思维转变。
餐饮业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激发”。
优化薪酬,不是简单调高数字,而是找到”价值兑现”的机制。
你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 绩效挂钩
哪怕只是一项简单的指标与奖金挂钩,都能带来显著变化。比如将服务员10%的薪资与”顾客好评数”直接关联,或将厨师的部分薪酬与”菜品一次通过率”挂钩。
一家西餐厅将服务员的小费池分配与个人获得的好评数量挂钩,结果三个月内,整体服务评分提升了18%。
2. 结构重设
将薪酬从单一固定数字拆分为”基础保障+绩效激励+福利弹性”三部分,让员工明白:基本生活有保障,但做得越好,回报越多。
一家湘菜馆将后厨薪酬分为:基本工资(60%)+技能等级奖(20%)+食材利用率奖(20%)。结果食材浪费率下降了近15%,因为现在节约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收入。
3. 仪式感增强
加入一些看似”小”却很有温度的元素——月度之星、技能比武、内部推荐奖、生日假期、节日礼金……这些不一定花很多钱,但能传递”我们在乎你”的信号。
一家连锁奶茶店每季度会评选”金牌调饮师”,除了奖金外,还会把他们的照片和制作心得放在品牌公众号上。这种认可比单纯的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薪酬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你对员工的态度。
当你只把员工当作成本,他们也只会把你当作临时雇主。
当你把员工视为伙伴,他们才会把你的店当作事业。
那位困扰的运营总监后来联系我,说他们尝试在几家新店做了一些调整:将20%的薪酬与个人绩效挂钩,提供更灵活的排班选择,增加季度团建活动。
三个月后,员工流失率从原来的42%下降到了26%。
他感慨道:”现在我终于明白,不是我们付不起更高的工资,而是我们的付出方式出了问题。员工需要的不只是钱,还有被看见和被尊重的感觉。”
餐饮业最宝贵的资产不是菜品,而是能把菜品做好并送到客人面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