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某公司老板从商学院回来,逢人就说:”我悟了!”
他眼睛发亮,逮住 HR 主管:”量化管理才是王道!”
“马上给我做一套考核细则。”他拍了拍桌子。”所有工作,都得量化!”
HR 主管点头:”好,我们……”他停了停。”马上做。”
然后呢?
三个月后,HR 憋出了一部”史上最细”的考核制度。浪费打印纸扣分,工作时间玩手机扣分,HR 的面试邀约电话每天不足 20 个扣分。甚至,上厕所超过 30 分钟也要扣分。
老板拿着这份考核方案,满意地笑了:”这才叫科学管理嘛。”
后来呢?
半年后,公司核心人才接连离职。业绩不但没提升,反而下滑了 15%。HR 部门每天光是记录”谁上了几次厕所”,就要花掉 2 个小时。
量化考核,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为量化而量化,是最大的坑
很多 HR 以为,量化就是科学。只要把工作拆成一个个可以计数的动作,考核就能客观公正。
听起来没毛病。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掉进三个大坑。
你以为是指标,其实只是标准
你可能听说过”故障修复及时率”这个词。这是个典型的绩效指标,用来衡量 IT 部门的工作质量。
但很多人会把它和”4 小时内修复重点故障”混为一谈。
什么是指标?什么是标准?
指标告诉你”做得好不好”,标准告诉你”怎么做”。
故障修复及时率,是指标。4 小时内修复,是标准。
再举个例子。某公司要求员工”每天下午 6 点前提交工作总结”。这是指标吗?
不是。这只是一个工作标准。
如果要把它转化成可以衡量的绩效指标,应该是”工作报告累计延迟提交次数”。
看起来只是换了个说法?本质完全不同。
标准是告诉你怎么做,指标是告诉你做得好不好。一个是过程要求,一个是结果评价。
打印纸用几张,真的是你要的结果吗?
我见过一家零售企业,搞绩效管理。
半年后,老板看着考核表,所有员工都在 90 分以上。
他很满意,拍了拍 HR 主管的肩膀:”干得不错,团队越来越好了。”
直到有天,他盯着后台数据,眉头皱了起来。
来客数,下滑了 15%。
他困惑地问我:”员工绩效都很好,业绩为什么下滑?”
我看了一眼他们的考核表。上面密密麻麻列了 30 多项指标:柜台整洁度、微笑服务次数、接待客户数量、每日打卡次数……
唯独没有一项,是关于”客户复购率”或”客户满意度”的。
员工们忙着完成各种可以量化的小任务,把精力都花在了”看起来很忙”上。但真正能带来业绩的事情,比如用心服务客户、主动推荐商品,反而没人做了。
这离开了什么?
离开了”打什么仗、怎么打赢”这个本质。
华为有个很重要的理念:企业里真正创造价值的是流程,不是部门。
销售流程对订单目标负责,交付流程对回款目标负责。订单和回款才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才是带来价值创造的关键。
部门的目标,是从流程里解码出来的。
不创造价值的,都是多余的。
你的 KPI,到底在为哪个流程服务?
如果不在流程里创造价值,量化得再精细也没用。
考核的,不是你想要的
某公司要求 HR 部门”提高招聘效率”。
HR 主管很认真,设计了一个指标:每天面试邀约电话数量。目标定为 20 个,完成了有奖金,完不成扣绩效。
三个月后,HR 们疯狂打电话。为了凑够数量,甚至把明显不合适的候选人也约来面试。
后来呢?
面试邀约数量确实上去了,从平均每天 10 个涨到了 25 个。
但入职率呢?从 30%降到了 5%。
用人部门怨声载道:”你们 HR 到底在干什么?送来的人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这便是典型的”考核的不是你想要的”。你要的是”招到合适的人”,但考核的却是”打了多少个电话”。员工自然会朝着”打电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招对人”。
华为怎么做?从流程找答案
本世纪初,华为在推行平衡计分卡时,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子公司(地区部)的 KPI 到底该怎么设计?
选择哪些 KPI?权重如何设置?目标怎么确定?
华为没有简单地把”部门职责”翻译成 KPI,而是先梳理关键业务流程。比如,从客户需求到订单交付,这个流程里有哪些关键节点?每个节点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有多大?
然后,根据流程里的关键节点,倒推出部门和岗位的 KPI。
这样做的好处,每个指标都能回答一个问题:它对”打胜仗”有什么帮助?
华为是怎么做的?
三个原则。
目标分解。
什么意思?
从公司战略目标,一层层往下拆。拆到流程,拆到部门,拆到岗位。确保每个人的指标,都对准最终成果。
数据可得。
什么意思?
不能为了统计数据耗费巨大成本。如果一个指标需要专门安排 3 个人来统计,那这个指标本身就有问题。
相互制约。
什么意思?
指标之间要相互制约,避免顾此失彼。比如,如果只考核销售额,销售人员可能会为了冲业绩,给客户过度承诺。所以要同时考核”客户投诉率”或”合同履约率”,形成制约。
这三个原则,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企业并不多。
提炼指标,有章法
怎么把抽象的工作转化成可衡量的指标?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选择项目。
不是所有工作都要考核
公司有 20 个重点项目,每个都说很重要。你作为 HR,到底考核哪几个?
这时候,你需要有个优先级排序。
跟公司目标或部门目标直接相关的,优先考核。一般都是可以量化评估的,比如销售额、客户满意度、产品交付及时率等。
前一期绩效不达标的,需要本期重点改善的,也要考核。
相对于竞争对手,差距较大的?同样要考核。
还有一类特殊的:红线。不允许出现的结果,比如安全事故、重大质量问题、合规风险等。这类指标可以采用倒扣分方式,也可以采用一票否决制,取决于公司对红线的重视程度。
还有一种,已经很稳定了,每期考核结果变化不大。这种如果要纳入考核,可以采用倒扣分方式。出了问题才扣分。
按照这个顺序选下来,一般每个岗位的考核项目,不建议超过 6-7 项。太多了,反而抓不住重点。
然后,区分指标和标准。
别把要求当结果
很多人设计 KPI 时,会把”工作要求”当成”工作结果”。
比如,”每周召开 1 次部门例会”,这是工作要求,不是工作结果。真正要考核的,应该是”会议决议事项的完成率”。
再比如,”每天下午 6 点前提交工作报告”,这是工作标准,不是绩效指标。应该考核的是”工作报告累计延迟提交次数”。
看起来只是换了个说法,但操作起来完全不同。
如果考核”每天 6 点前提交”,你需要每天记录谁按时提交了,谁没按时提交。一个月下来,你要记录 30 天的数据,还要算出每个人的及时率。
但如果考核”累计延迟次数”,你只需要记录延迟的情况。没延迟?那就不用记录。
数据收集的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最后,提炼指标。
简短、明确、好统计
指标的描述,应该高度概括,不超过 10 个字。
“报表提交及时率”,6 个字,很好。”员工每月按时提交工作报表的比例”,太长了,不行。
指向要明确。一看到这个指标,知道它在衡量什么。
还有个技巧:能用绝对值的,不用相对值。
“报表提交及时率”,是相对指标,需要统计两个数据:按时提交的次数,和应该提交的总次数。然后再算比例。
“报表提交累计延迟天数”,是绝对指标,只需要统计延迟提交的天数。
哪个更好操作?当然是后者。
连价值观都能量化,你的工作就不能量化?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有些工作,确实很难量化啊。
比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这些怎么考核?
阿里巴巴,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他们把价值观考核,占到了 50%。业绩考核,也是 50%。
价值观考核不及格?
绩效考核直接不及格。
诚信、激情、敬业、拥抱变化……这些价值观,听起来都很抽象。但阿里硬是把它们量化了。
他们的做法,把抽象的价值观,拆解成具体的行为表现。
比如,诚信,怎么拆解?
是否对客户承诺的事情 100%兑现?是否在合作中隐瞒过重要信息?是否因为个人利益损害过公司或客户利益?
激情呢?
是否主动承担超出职责范围的工作?是否在团队遇到困难时,第一个站出来?是否经常提出改进建议?
这样一来,抽象的词变成了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具体行为。
连”诚信、激情、敬业”这么抽象的词都能打分,你的工作真的不能量化吗?
关键不是”能不能量化”,而是”找对维度”。
不同岗位,重点不同
不同类型的岗位,指标设计的重点也不一样。
高层管理者,重点看战略性财务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营收增长率、利润率、市场份额、核心人才保留率等。
中基层主管呢?
重点看战略目标分解和任务完成情况。比如,部门目标达成率、团队协作评价、流程优化成果等。
职能性工作人员?
重点看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和改进点。比如,HR 看招聘完成率、员工满意度;财务看报表准确率、审批及时率。
研究性工作人员,重点看里程碑达成情况。比如,研发人员看项目进度、技术攻关成果、专利申请数量等。
事务性工作人员,重点看应负责任和工作量。比如,行政助理看会议安排准确性、文件归档及时性。
例行性工作人员,重点看准确性和例外工作处理能力。比如,客服人员看客户问题解决率、投诉处理及时性。
这些只是参考,不是死板套用。关键是理解背后的逻辑:到底要考核什么结果?
回归本质
量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量化的目的,是让目标更清晰,让评价更公正。不是为了量化而量化,而是为了”打胜仗”而量化。
所以,设计指标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要的”仗”是什么?
然后问:这个指标,能帮我打赢这场仗吗?
最后,数据好不好收集?
三个问题都能回答”是”?
那这个指标大概率是有效的。
如果有一个问题回答”不是”,那要重新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