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上周五下午,我收到一封邮件。
发件人是阿哲。我们团队里那个总在深夜提交代码、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目标的工程师。
邮件只有两行字:
“老板,我决定离职了。
不是因为钱,也不是因为新机会。只是……我觉得你不相信我。”
我盯着屏幕,手心发凉。
再过三天,就是季度绩效打分截止日。而就在前一天,我还把他的自评打回重写。
理由是,“反思不够深刻”。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口中的“绩效管理”,可能早就变了味。
填表,不是管理
很多公司一到季度末,空气就变得紧张。
不是因为业务压力,是因为,又要“打分”了。
但奇怪的是,越是强调绩效,优秀的人反而走得越快。
为什么?
不是绩效本身错了。而是我们常常把它做成了另一件事。
一件,叫“秋后算账”的事。
你平时问过他项目卡在哪儿吗?帮他协调过资源吗?听过他的难处吗?
都没有。
然后,月底突然甩一张表格过来:“请自评,48 小时内交。”
这不叫管理。
这叫突击式审判。
工具,不是目的
还有些管理者,把绩效当成另一种工具。
什么工具?
合法化的裁员工具。
嘴上说“绩效是为了成长”,背地里却用它筛人:“这个季度,必须优化 10%。”
于是,目标越设越高,反馈越来越模糊。最后,“低绩效”就成了体面开人的借口。
可员工不是傻子。
当他们发现,无论多努力,都可能逃不过被“优化”的命运时,会发生什么?
留下的,只会是沉默的观望者。
分数,不是感觉
最可怕的是什么?
是老板的心情晴雨表。
“今天他顶了我一句,绩效扣分。”
“她跟我关系好,虽然没达标,但给个 A 吧。”
没有标准,全凭感觉。
久而久之,大家不再琢磨怎么把事做好,而是琢磨“怎么让老板高兴”。
这样的绩效,早就不是镜子,而是一面哈哈镜。照不出真实,只照出权力。
那,怎么办?
真正的绩效管理,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绩效管理,是“一起走”
后来,我花了半年时间,和团队重新定义绩效。
不是靠流程,而是靠对话。
有四件事,我坚持做了下来。
一个是,目标不是“压下去”,而是“长出来”。
别再拍脑袋定 KPI 了。
我和每个成员坐下来聊:“这个季度,你最想攻克什么?公司需要你做什么?这两者能不能重叠?”
有一次,设计师小林说:“我不想只做 UI,我想主导一次用户旅程重构。”
于是我们把她的目标,从“交付 30 个页面”,改成了“主导一次端到端体验优化,并输出方法论”。
她的眼睛亮了。
那季度,她不仅超额完成,还带出了两个新人。
你看,目标一旦被认同,就不再是负担。
它是燃料。
另一个是,辅导不是“年底复盘”,而是“日常陪跑”。
我把绩效辅导,拆到了每周 15 分钟的一对一里。
不谈“你为什么没完成”。
而是问:“这周卡在哪儿了?我能帮你撬动什么资源?”
当员工知道,你真正在意他的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时,他才敢暴露问题。
而不是,包装数据。
还有,考评不是“打个分”,而是“挖到底”。
员工没达标?别急着打分。
先问三层:
是目标不合理吗?比如市场突变。
是能力有缺口吗?比如缺数据分析技能。
还是动力出了问题?比如看不到成长路径。
有一次,销售老张连续两季度垫底。我以为他懈怠了。
聊深了才知道,他孩子刚确诊自闭症,每天下班要赶去医院做干预。
我们调整了他的目标节奏,安排了弹性工作。三个月后,他重回 Top 3。
绩效不是贴标签。
它是找病根。
最后,改进不是“统一培训”,而是“开药方”。
有人沟通弱,就让他参加非暴力沟通工作坊。
有人战略思维弱,就安排他旁听高管会议。
有人需要信心,就给他一个小项目,让他全权负责。
没有“通用解”。
只有“对症下药”。
最后的话
写这篇文章时,我又翻出了阿哲的离职邮件。
如果当时我能放下表格,先问他一句:
“你最近是不是很累?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绩效管理的本质,从来不是“考核人”,是“成就人”。
别让一套冰冷的流程,赶走了那些愿意为你拼命的人。
毕竟,最好的绩效,是员工离开会议室时,眼里有光,而不是心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