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绩效薪酬咨询机构:智帮咨询,你的绩效,为什么逼走了最想赢的人?

上周五下午,我收到一封邮件。

发件人是阿哲。我们团队里那个总在深夜提交代码、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目标的工程师。

邮件只有两行字:

“老板,我决定离职了。

不是因为钱,也不是因为新机会。只是……我觉得你不相信我。”

我盯着屏幕,手心发凉。

再过三天,就是季度绩效打分截止日。而就在前一天,我还把他的自评打回重写。

理由是,“反思不够深刻”。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口中的“绩效管理”,可能早就变了味。

填表,不是管理

很多公司一到季度末,空气就变得紧张。

不是因为业务压力,是因为,又要“打分”了。

但奇怪的是,越是强调绩效,优秀的人反而走得越快。

为什么?

不是绩效本身错了。而是我们常常把它做成了另一件事。

一件,叫“秋后算账”的事。

你平时问过他项目卡在哪儿吗?帮他协调过资源吗?听过他的难处吗?

都没有。

然后,月底突然甩一张表格过来:“请自评,48 小时内交。”

这不叫管理。

这叫突击式审判。

工具,不是目的

还有些管理者,把绩效当成另一种工具。

什么工具?

合法化的裁员工具。

嘴上说“绩效是为了成长”,背地里却用它筛人:“这个季度,必须优化 10%。”

于是,目标越设越高,反馈越来越模糊。最后,“低绩效”就成了体面开人的借口。

可员工不是傻子。

当他们发现,无论多努力,都可能逃不过被“优化”的命运时,会发生什么?

留下的,只会是沉默的观望者。

分数,不是感觉

最可怕的是什么?

是老板的心情晴雨表。

“今天他顶了我一句,绩效扣分。”

“她跟我关系好,虽然没达标,但给个 A 吧。”

没有标准,全凭感觉。

久而久之,大家不再琢磨怎么把事做好,而是琢磨“怎么让老板高兴”。

这样的绩效,早就不是镜子,而是一面哈哈镜。照不出真实,只照出权力。

那,怎么办?

真正的绩效管理,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绩效管理,是“一起走”

后来,我花了半年时间,和团队重新定义绩效。

不是靠流程,而是靠对话。

有四件事,我坚持做了下来。

一个是,目标不是“压下去”,而是“长出来”。

别再拍脑袋定 KPI 了。

我和每个成员坐下来聊:“这个季度,你最想攻克什么?公司需要你做什么?这两者能不能重叠?”

有一次,设计师小林说:“我不想只做 UI,我想主导一次用户旅程重构。”

于是我们把她的目标,从“交付 30 个页面”,改成了“主导一次端到端体验优化,并输出方法论”。

她的眼睛亮了。

那季度,她不仅超额完成,还带出了两个新人。

你看,目标一旦被认同,就不再是负担。

它是燃料。

另一个是,辅导不是“年底复盘”,而是“日常陪跑”。

我把绩效辅导,拆到了每周 15 分钟的一对一里。

不谈“你为什么没完成”。

而是问:“这周卡在哪儿了?我能帮你撬动什么资源?”

当员工知道,你真正在意他的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时,他才敢暴露问题。

而不是,包装数据。

还有,考评不是“打个分”,而是“挖到底”。

员工没达标?别急着打分。

先问三层:

是目标不合理吗?比如市场突变。

是能力有缺口吗?比如缺数据分析技能。

还是动力出了问题?比如看不到成长路径。

有一次,销售老张连续两季度垫底。我以为他懈怠了。

聊深了才知道,他孩子刚确诊自闭症,每天下班要赶去医院做干预。

我们调整了他的目标节奏,安排了弹性工作。三个月后,他重回 Top 3。

绩效不是贴标签。

它是找病根。

最后,改进不是“统一培训”,而是“开药方”。

有人沟通弱,就让他参加非暴力沟通工作坊。

有人战略思维弱,就安排他旁听高管会议。

有人需要信心,就给他一个小项目,让他全权负责。

没有“通用解”。

只有“对症下药”。

最后的话

写这篇文章时,我又翻出了阿哲的离职邮件。

如果当时我能放下表格,先问他一句:

“你最近是不是很累?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绩效管理的本质,从来不是“考核人”,是“成就人”。

别让一套冰冷的流程,赶走了那些愿意为你拼命的人。

毕竟,最好的绩效,是员工离开会议室时,眼里有光,而不是心里发凉。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755-8382667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3530571920@163.com

9:00-21:00,节假日不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