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2015 年,德勤宣布:取消绩效考核。
不是简化,是取消。
Adobe、微软、通用电气……一大批顶级公司,也这么干了。
这些公司疯了吗?
不是。是他们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传统绩效考核,不是在帮员工成长,而是在逼员工离职。
你可能会说,那不考核了,员工不就躺平了?
恰恰相反。
取消传统考核后,Adobe 的自愿离职率下降了 30%。
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今天,我们从 23 个常见绩效指标说起,聊聊”别让绩效考核毁了好员工”这件事。
质量指标:小心”唯分数论”的陷阱
目标管理(MBO):目标设错了,努力全白费
什么是目标管理?
就是把公司的大目标,拆成每个人能看懂、能实现的小目标。
听起来很美好。但很多公司做错了一件事:
老板单方面定目标,员工去完成。
结果呢?
员工觉得”反正完不成”,干脆躺平。
我见过一家公司,给新入职的销售定目标:第一个月成交 10 单。
新人急了:”我连客户在哪儿都不知道,怎么成交?”
老板看都没看他:”老员工都能做到,你也可以。”
三个月后,这批新人全离职了。
问题出在哪儿?
目标不是”定”出来的,是”谈”出来的。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和员工一起拆解目标。不是”今年业绩翻倍”,而是”每月新增 10 个有效线索,转化率达到 20%”。
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而不是站着够不着。
360 度反馈:别让它变成”职场宫斗剧”
360 度反馈,听起来很科学。
同事、下属、客户、老板一起给你打分,全方位评估。
但用错了,就会变成”匿名吐槽大会”。
怎么错的?
很多公司为了”公正”,搞匿名评价。
结果呢?
有人借机恶意差评。办公室氛围瞬间崩塌。
我听过一个故事。
某公司做 360 度反馈,有个员工打开评价表,看到一条匿名评价:”这人就是来混日子的。”
他盯着屏幕,愣了很久。
第二天,就提离职了。
后来查出来,是竞争对手部门的人恶意攻击。
怎么避坑?
一个是设计问题要具体。
不问”他工作怎么样”,问”他能否按时交付项目”。模糊的问题,只会得到模糊的答案。
另一个是反馈必须建设性。
不只说问题,还要说怎么改进。不是”他沟通能力差”,而是”他可以在汇报时多用数据支撑观点”。
还有一个是慎用匿名。
小团队用实名反而更真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说话会更负责任。
强制排名:10%淘汰制,是激励还是内耗?
强制排名,就是每年必须淘汰最差的 10%。
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靠这个制度让公司起飞。
但微软,却因为这个制度差点崩盘。
为什么?
因为强制排名像一把双刃剑。
用对了,是鲶鱼效应。用错了,是团队自杀。
微软当年怎么做的?
每个部门必须评出最差的 10%。
结果呢?
员工不敢合作。因为怕同事超过自己。
研发部门本该协作攻关,最后变成互相拆台。
产品越做越烂,市场份额被苹果和谷歌蚕食。
最后,微软不得不取消了这个制度。
那强制排名到底适合谁?
适合快速扩张期、需要优胜劣汰的创业公司。
不适合需要深度协作的研发团队。
记住这句话:
好的制度让人看到希望,差的制度让人看到绝望。
数量指标:当心”只看数字不看人”
销售数量:简单销售看数字,复杂销售看动作
卖口红和卖软件,能用同一套考核逻辑吗?
不能。
为什么有的销售冠军,换了产品就不灵了?
因为简单销售和复杂销售,是两回事。
什么意思?
简单销售,就是卖衣服、卖零食。客户当场决策,看成交量就行。
复杂销售,就是卖房子、卖企业软件。客户决策周期长,看成交量就看错了。
我见过一家卖企业软件的公司,销售周期 1.5 年。
老板只考核”今年成交几单”。
结果呢?
销售只盯”快成交的客户”,不愿意开发新客户。因为新客户要 1.5 年才能成交,算不到今年的业绩里。
三年后,公司没有新客户储备,业绩断崖式下跌。
怎么办?
复杂销售要考核过程指标。
拜访客户数、CRM 录入线索数、客户会议次数。
打电话给最多客户的人,最终有最好的机会成功销售。
处理时间 vs 解决质量:别逼客服”秒挂电话”
很多公司考核客服,只看一个指标:平均通话时长。
要求越短越好。
结果呢?
客服小李接到投诉电话。
客户还没说完,他就打断:”好的我帮您登记,再见”
啪,挂了。
客户愣住了。更生气了。
打了第二个电话、第三个电话……
问题没解决,反而制造了更多投诉。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只考核效率,牺牲了服务质量。
怎么避坑?
同时考核”首次解决率”和”客户满意度”。
设计合理区间。不是越短越好,而是”在 X 分钟内解决问题”。
客服的价值,不是挂电话的速度,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代码行数:程序员最讨厌的指标
用代码行数考核程序员,就像用字数考核作家。
1000 行烂代码和 100 行优雅代码,哪个更有价值?
当然是 100 行。
但很多公司不这么想。
某公司考核”每天写 200 行代码”。
程序员怎么办?
把一行能写完的,拆成十行。
项目上线后,Bug 激增。维护成本暴涨。
半年后,老板看着维护成本报表,眉头紧锁。
“怎么维护费用翻了三倍?”
技术总监苦笑:”代码写得太乱了。”
停顿了一下:”都是为了凑行数。”
老板这才明白,问题出在考核指标上。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考核”Bug 修复率””项目按时交付率”,而不是代码行数。
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
效率指标:平衡术才是真功夫
工作效率:速度和质量,你要哪个?
工作效率就像炒菜。
火候太大,糊锅。火候太小,不熟。
很多公司只追求速度。
只考核”完成任务数”,不考核”任务质量”。
结果呢?
员工为了赶进度,牺牲质量。
一份报告,本该花 3 小时认真写,现在 1 小时草草了事。
交上去后,老板看了说:”重做。”
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
怎么办?
设计”效率×质量”的复合指标。
不只看”今天写了几篇文章”,还要看”文章错误率””读者满意度”。
只有速度的公司,最后都在返工。
任务完成率:80%完成度的背后真相
有个员工,任务完成率长期只有 60%。
老板很生气:”别人都能完成,为什么你不行?”
员工也很委屈:”我每天加班到晚上 10 点,还是做不完。”
问题出在哪儿?
任务完成率低,不一定是员工能力差。
可能是任务分配有问题。
哪些问题?
一个是任务太多。工作量超负荷。
另一个是任务不清晰。不知道什么算”完成”。
还有一个是缺少资源。没权限、没工具。
怎么避坑?
完成率长期低于 70%,先看任务设计是否合理。
定期和员工对焦”什么算完成”。
管理不是找茬,而是找路。
组织级指标:别只盯着员工,也看看公司
人均收入/利润:诊断公司健康度的体温计
人均利润,就是公司总利润除以员工人数。
这个指标就像体温计。
正常是 36-37 度,低了说明身体出问题了。
我见过一家公司,人均利润连续两年下滑。
老板第一反应是:”员工不努力,得裁员。”
真的是员工问题吗?
不一定。
后来发现,是公司的业务模式出了问题。主营产品被竞争对手打得找不到北,新产品又没起来。
裁员只是止痛药,治不了病。
人均利润持续下滑,要看的是战略,而不是员工。
缺勤率:敬业度的晴雨表
员工频繁请假,不是身体问题,是心理问题。
盖洛普有个数据:敬业度高的团队,缺勤率比敬业度低的团队少 81%。
什么意思?
员工觉得工作没意思,能躲就躲。
有个朋友在一家公司上班,每个月都要请两天病假。
我问他:”你身体不好吗?”
他摇摇头:”身体挺好的…”
停顿了一下:”就是不想去公司。”
后来他换了家公司,一年都没请过病假。
缺勤率飙升,不是扣钱能解决的。
要查的是团队氛围和管理问题。
怎么做,才不会踩坑?
说了这么多指标的”人性陷阱”,那到底怎么做,才能避坑?
五个原则。
指标要和目标对齐。
公司要什么,就考核什么。
不要一边说要创新,一边考核”在线时长”。
员工只会做被考核的事情,而不是被鼓励的事情。
定量+定性结合。
数字能骗人,人的感受骗不了人。
同时看数据和反馈。一个员工业绩很好,但团队都不愿意和他合作,这也是问题。
因岗制宜。
销售和研发,不能用同一套指标。
简单销售看成交量,复杂销售看过程指标。
一刀切的考核,只会一刀切死公司。
透明化。
让员工知道”考核规则是什么”。
规则越透明,员工越有安全感。
暗箱操作的考核,只会让人心惶惶。
定期复盘。
指标不是定了就不变。
每季度看看,这个指标还合不合理。
市场在变,业务在变,考核也要变。
最后说回德勤
德勤取消传统绩效考核后,做了什么?
他们不是不考核,而是换了个方式。
从”年度评估”变成”持续对话”。
从”打分排名”变成”辅导成长”。
管理者每周和员工聊 10 分钟:
这周遇到什么困难?我能帮你什么?下周的目标是什么?
就这么简单。
结果呢?
员工觉得被看见了,被支持了。
离职率下降,敬业度上升。
好的绩效考核,是帮员工看到成长路径,而不是制造焦虑。
考核不是找茬,而是找路。
别让冰冷的数字,影响团队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