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板?
上周刚听完一堂关于 OKR 的课,热血沸腾,回来就宣布公司要“拥抱创新”,全面废除 KPI。结果三个月下来,团队目标失焦,一片混乱。
又或者,另一位老板,在公司试了半年 OKR,发现根本无法落地,最后大手一挥:“还是 KPI 来得实在!”于是,又退回到了强考核、重结果的老路。
这种在 KPI 和 OKR 之间反复摇摆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工具迷信”,总以为换上一个“更先进”的管理工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为什么这些在谷歌、在华为被验证为“神器”的东西,到了我们手里,总是水土不服?
难道问题真的出在工具本身吗?
或许,我们应该先停下来,忘掉所有关于 KPI、OKR、PBC、BSC 的争论,也撕掉这些时髦的标签,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上: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考核?绩效管理的唯一目的,究竟是什么?
绩效的唯一目的——最大化地促进“价值创造”
让我们回归第一性原理。
企业为什么而存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是为了“创造顾客”。而“创造顾客”的唯一方式,就是“创造价值”。
那么,管理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激发和释放人的善意与潜能,去更高效地创造价值”。
所以,绩效管理的唯一目的,既不是为了“发奖金”,也不是为了“分优劣”,更不是为了让老板“有掌控感”。
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化地促进“价值创造”。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逻辑基石。它意味着,任何一个绩效工具是“好”是“坏”,不取决于它的名字听上去有多先进,而只取决于一件事:
它是否精准地服务于,并激励了企业在“当下”这个阶段,最核心的“价值创造路径”。
一旦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懂,为什么有的公司用 KPI 做成了世界第一,而有的公司用了 OKR 却走向了崩溃。
“0 到 1”阶段的价值创造——“执行”就是一切
让我们先看一个企业“从 0 到 1”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企业,通常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基本清晰,战略方向一旦确定,生存就是第一要务。它最需要的,不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而是千军万马地去高效执行,去抢占市场,去建立根据地。
这时候,企业的核心“价值创造路径”是什么?
是“精准的战略分解 + 高效的战术执行”。
那么,能够最好地服务于这条路径的绩效工具,就是好工具。
华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任正非早期反复强调的管理思想,是“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什么意思?就是要把全公司上下的所有力量,都聚焦在主航道上,朝着同一个城墙口持续冲锋。任何偏离主航道的行为,都是对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这一点,华为引入并改造了 IBM 的 PBC(个人业务承诺)体系。
这套体系,就是为了“执行”这条价值路径而生的。它通过层层分解,将公司宏大的战略目标,变成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每个季度“必须攻下的山头”。
你承诺了要完成多少销售额,研发出什么产品,这就是你的“军令状”。完成了,重奖;完不成,重罚。简单、直接、高效。
残酷吗?也许。
但有效吗?在那个阶段,非常有效。
正是这套将“执行结果”与个人利益高度绑定的绩效系统,锻造了华为后来令人生畏的“狼性”执行力。它将十几万人的行动,校准到了同一个节拍上,形成了强大的“肌肉记忆”。
所以,当一家企业的主要矛盾,是需要用“执行的确定性”去对抗“生存的不确定性”时,一套以 KPI 或 PBC 为代表的、强结果导-向的考核体系,就是它最好的“价值引擎”。
“1-N”阶段的价值创造——“探索”与“协同”变得更重要
当企业靠着强大的执行力冲出重围,进入“从 1 到 N”的阶段,情况就变了。
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增长不再是线性的,内部的部门墙也开始越堆越高。
这时候,企业的“价值创造路径”,变得更加复杂。它不再是单一的执行,而变成了:(存量业务的优化) + (新业务的探索) + (跨部门的协同)。
如果此时,管理者还死守着那套只为“执行”而设计的旧地图,会发生什么?
那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就必然会发生。
我曾经团队里有个工程师,阿哲。连续三年,都是超额完成目标的技术骨干。可有一天,他突然提了离职。
我反复追问,他才说实话:“老板,我觉得你不相信我。”
我愣住了。就在前一天,我刚把他的季度自评打回去,理由是“反思不够深刻”。
可我忘了,那个季度,他为了攻克一个新技术,牺牲了大量个人时间。这项技术虽然没在当季的 KPI 里,却能为团队未来的发展扫清障碍。
他是在用“探索”为公司创造未来的价值。
而我那套只看重“执行”的僵化绩效表格,根本无法衡量这种价值。我只看到了他“量化指标”那一栏,不如以往亮眼。
阿哲的离开,像一记警钟。
它告诉我,当一个只为“执行”而生的绩效系统,遭遇了“探索”和“协同”的价值创造行为时,它不但无法激励,反而会成为一种惩罚。
因为它会系统性地扼杀创新(风险高、无指标),阻碍协同(各扫门前雪,不关我事)。
最终,它变成了“价值创造”最大的绊脚石。
新工具的本质——服务于新的“价值创造”路径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 OKR、Check-in 这些新工具,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们之所以“先进”,不是因为名字更时髦,而是因为它们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服务于“探索”和“协同”这两种新的价值创造路径。
我们来看理想汽车的故事。
理想汽车很早就引入了 OKR,但创始人李想却多次公开反思,他们一度把 OKR 用错了。错在哪?错在把 OKR 的完成度和绩效、奖金强绑定。
结果,员工为了拿到好绩效,都学“精”了,只设定那些 100%能完成的“保守”目标。OKR 这个本该鼓励“探索”的工具,变成了一份“人人自保的绩效合同”。
理想后来的改革,核心就是“解耦”。
他们努力将 OKR 和绩效评估这两件事分开。让 OKR 回归它的本质——成为一个鼓励挑战、对齐方向的“探索引擎”。而绩效评估,则变成一个更全面、更独立的系统,综合看待一个人的贡献。
这个“解耦”动作的本质,就是为“探索”这种价值创造行为,提供一个更宽松、更具安全感的制度空间。
我们再来看 Adobe 和微软的变革。
他们废除年度考核和强制排名,转而推行高频的“Check-in”和“Connects”对话机制。
这又是在服务什么?
是在服务“协同”。
当业务越来越复杂,一个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跨部门、多团队的无缝配合。此时,“协同”本身就成了一种极其重要的价值创造方式。
而高频的、面向未来的对话,本质上就是在润滑组织的“协同齿轮”。它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协同中的障碍,帮助员工对齐信息,建立信任。
你看,无论是理想的 OKR,还是 Adobe 的对话,它们都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
工具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与“价值创造”路径的匹配度之分。
写在最后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当你的公司为“上不上绩效”而苦恼,为“用 KPI 还是 OKR”而争论时,或许都问错了问题。
我们不应该再陷入这种“工具迷思”。
我们应该回归第一性原理,向内看,问自己三个更本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我的公司或团队,当前阶段,创造价值的最核心路径,是“高效执行”、“大胆探索”还是“无缝协同”?或者,它们的组合比例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现在的绩效系统,是指向并激励了这条核心路径,还是在无意中惩罚和阻碍了它?
第三个问题:如果要调整,我应该调整的,是某个工具的细节,还是整个绩效系统所服务的“价值创造”哲学?
最好的绩效管理,不是从外部找一个最时髦的“模板”来套用。
而是向内看,诚实地回答这些问题。
然后,亲手为自己的企业,设计并装上那台,最适合它现阶段的“价值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