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1993 年。
IBM 的财报出来了。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看完,沉默了。
连续三年亏损,总计 150 亿美元。其中 1993 年一年,就亏了 81 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是空前绝后的。
《华尔街日报》毫不客气地评论:”IBM 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
但更可怕的,是 IBM 内部的氛围。狂妄自我,不顾客户。”不”文化盛行,任何决策都可以被驳回。人多为患,机构僵化。仅在欧洲,IBM 就拥有 142 个不同的财务体系。
就在这时,郭士纳临危受命,出任 IBM 的 CEO。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裁员,不是卖资产,而是调薪。
公司都快倒闭了,还调什么薪?
郭士纳的回答很简单:”不调薪,就真的要倒闭了。”
为什么?
因为 IBM 原有的薪酬体系,已经彻底失效了。收入差距小,固定奖金,丰厚的津贴。干好干坏一个样,资历比能力重要。这样的薪酬体系,留不住优秀的人,也激发不了团队的战斗力。
今天,我们就从 IBM 的调薪故事说起。
看看郭士纳如何用七种方法,让这头濒临死亡的大象,重新跳起舞来。
调策略
郭士纳上任后不久,就发现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
他定期给全球所有 IBM 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分享公司的战略和进展。但有一天,他偶然发现,欧洲区的员工根本收不到这些邮件。
为什么?
原来是欧洲区的总负责人,把这些邮件全部拦截了。郭士纳问他为什么。
他的回答很简单:”那些信息对我的员工不适合。”
这就是典型的”家长式”文化。领导说了算,员工听话就行。在这种文化下,薪酬体系也是”家长式”的:不管你干得好不好,工资照拿,奖金照发。
IBM 原有的薪酬策略,目标是以内部标杆为导向。也就是说,大家比的不是谁为客户创造了更多价值,而是谁在公司内部”混”得更好。这能打赢市场竞争吗?
郭士纳提出了一个很明确的原则:根据绩效拉开差距,根据绩效发放奖金,取消大量的津贴,目标以外部竞争为导向。
你的工资和奖金,不再看你在公司待了多少年,不再看你跟领导关系好不好,而是看你为客户、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
这个策略一出,整个 IBM 震动了。很多老员工不理解,甚至愤怒。
但郭士纳很坚决。他说:”我渴求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我会开除那些政客式的人。”
调水平
策略定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薪酬水平。
IBM 原有的薪酬水平,有个很大的问题:平均主义。大家的收入差距很小,固定奖金,丰厚的津贴。听起来很好,对吧?
平均主义的结果,是优秀的人拿不到应有的回报,平庸的人却能”混”得很舒服。长此以往,优秀的人会离开,平庸的人会留下。这就是典型的”逆向淘汰”。
郭士纳上任后,重新梳理了整个薪酬水平。他的做法很直接:对高绩效员工大幅提升薪酬,对低绩效员工坚决降薪或裁员。
有人担心,这不会引起内部矛盾吗?
郭士纳说,如果不这么做,整个公司都会死掉。与其让所有人一起沉没,不如让优秀的人先活下来。
更重要的是,他不再按资历定工资,而是按贡献定工资。你为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你就能拿到相应的回报。
那些真正有能力、有业绩的人,看到了希望。他们不再需要熬资历,不再需要拍马屁,只需要拼业绩。
调模式
水平调整了,还不够。
因为 IBM 原有的薪酬模式,还是固定工资占比高,奖金是”固定奖金”。无论业绩好坏,奖金都照发。这样的模式,能激励员工吗?
郭士纳大幅提高了绩效工资占比。奖金不再是”固定奖金”,而是与个人、团队、公司业绩三挂钩。
你个人业绩好,团队业绩好,公司业绩好,你就能拿到高奖金。反之,如果业绩不好,奖金就会大幅缩水。
但这里有个问题。如果只看个人业绩,会不会导致内部恶性竞争?销售部门为了抢客户,互相倾轧;研发部门为了争资源,互相拆台。
郭士纳的解决办法是,将整体业绩作为一个很大的比重,纳入各事业部的绩效考核。
你的奖金不仅看你个人的业绩,还要看你所在团队的业绩,更要看整个公司的业绩。大家的利益,绑在了一起。你不再是为了自己的业绩去打拼,而是为了团队、为了公司去打拼。
调结构
调整了策略、水平、模式,还有什么要调的?
结构。
薪酬的组成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奖金,这些科目怎么设置,占比多少。
IBM 原有的薪酬结构,有个很大的问题:津贴太多。这些津贴是怎么来的?很多都是历史遗留的。比如,某个时期为了补贴员工,设立了一个津贴;后来情况变了,这个津贴却还在。
时间长了,这些津贴就变成了变相的福利。对激励员工没有任何作用,但却占了很大一笔成本。
郭士纳取消了大量的津贴。把这些钱省下来,加到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里。
钱没少花,但效果完全不同。以前的津贴,是”白给”的,员工不会因为拿了津贴就更努力工作。但现在,这些钱变成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员工会觉得这是自己挣来的,会更有成就感。
调弹性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薪酬的弹性。
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的比例,应该怎么定?
如果固定工资占比高,浮动工资占比低,员工会觉得很稳定,但激励性不强。如果固定工资占比低,浮动工资占比高,激励性很强,但员工会觉得不安全。
IBM 原有的薪酬体系,是固定工资占比高。这样的好处是稳定,坏处是激励性不强。
郭士纳提高了浮动工资占比,降低了固定工资占比。但他很注意一点:不能调得太猛。
因为 IBM 是一家大公司,有很多老员工。如果一下子把固定工资占比降得很低,这些老员工会恐慌,甚至离职。
郭士纳的做法是逐步调整。先把固定工资占比从 80%降到 70%,再从 70%降到 60%。每次调整的幅度不大,但方向很明确。
既保证了激励性,又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
调公平
调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公平。
什么是公平?很多人会说,公平就是平均。大家拿一样的钱,这就是公平。
不对。
真正的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按贡献分配。你贡献大,你就拿得多;你贡献小,你就拿得少。
IBM 原有的薪酬体系,恰恰是”平均主义”的。资历至上,老员工收入高,新员工即使能力强,收入也低。
郭士纳打破了资历至上。按能力和贡献定工资。
他说:”我会开除那些政客式的人。我渴求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不管你在公司待了多少年,不管你跟领导关系有多好,只要你不能为客户、为公司创造价值,你就得走。
反过来,只要你能创造价值,不管你是新人,还是没什么背景,都能拿到高工资。
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看到了希望。他们不再需要熬资历,不再需要看领导脸色,只需要拼能力。
调差距
调整了这么多,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高中基层的薪酬差距。
这个差距应该多大?如果差距太小,优秀的人会觉得晋升没意义。如果差距太大,基层员工会觉得晋升无望。
IBM 原有的薪酬体系,差距太小。中层和基层的收入差距不到 1.5 倍,高层和中层的差距也就 2 倍左右。
郭士纳大幅拉开了高中基层的薪酬差距。中层和基层的差距拉到 2-3 倍,高层和中层的差距拉到 3-5 倍。
大家有了奋斗的目标。你现在是基层,只要你努力,晋升到中层,收入就能翻倍。你现在是中层,只要你努力,晋升到高层,收入还能翻几倍。
三个数字
调薪调了这么多,效果怎么样?
要看三个数字。
经营业绩的提升。1993 年,IBM 亏损 81 亿美元。1994 年,IBM 扭亏为盈,盈利 30 亿美元。到 2001 年郭士纳离任时,IBM 总营收 884 亿美元,净盈利 77 亿美元。
从亏损 81 亿到盈利 77 亿,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反转?
激励成本的投入。郭士纳调整薪酬后,IBM 的人均薪酬提高了,但总成本却是可控的。为什么?因为裁掉了大量的冗员,留下的都是高效能的人。
3 个人干 5 个人的活,拿 4 个人的工资。这就是郭士纳的”345 薪酬”理念。
员工的满意度。高绩效员工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为什么?因为他们终于拿到了应有的回报。低绩效员工呢?要么离职,要么改变。
完全满意的调薪几乎没有,但过高的不满意度,肯定说明调薪有问题。郭士纳的调薪,恰恰是让该满意的人满意了,让该离开的人离开了。
这三个数字,说明了一切。
郭士纳说:”企业文化不是做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的全部。”
而薪酬,是企业文化的最直接体现。
调薪,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不是给所有人都加 10%的工资,也不是给所有人都减 10%的工资。
调薪,是策略的调整,水平的重构,模式的转型,结构的优化,弹性的平衡,公平的重塑,差距的拉开。
IBM 的调薪故事告诉我们,再大的困境,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就一定能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