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深圳薪酬绩效咨询公司:智帮咨询,你辛辛苦苦做的绩效考核,为什么成了废纸一张?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你盯着屏幕上的增长曲线,它像心电图一样,平得让人绝望。

又是一年年底。

为了今年的业绩,你请了咨询公司,上了最新的 OKR 系统。人力部门交上来几十页的考核方案,从 KPI 到 360 评估,名词一个比一个新。你开了无数次动员会,告诉所有人,这次,我们要动真格的。

结果呢?

你好我好大家好,分数都挺高,奖金也发了。可业务呢?还趴在原地。甚至有人开始抱怨,考核占用了太多时间,影响了正常工作。

你不是第一次经历这种无力感了。

你开始怀疑,那些管理学大师信誓旦旦的“绩效考核”,是不是又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你想着,要不算了。还不如凭感觉发奖金来得痛快。

等等。

如果我告诉你,你做的考核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方案不够复杂,指标不够多。

恰恰相反。

是你从一开始,就搞错了一件事。

先问自己,你敢不敢“掀桌子”?

在讨论任何指标之前,先回答这个要命的问题:

你做的考核,是想“走个过场”,还是“动真格的”?

什么意思?

很多老板想要的考核是这样的:需要它公平的时候,就用规则;规则对我不利的时候,就“酌情处理”。

你看,这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你既想要规则带来的公平,又舍不得主观调整的权力。

公平和调控,是天平的两端。你不可能都要。

一个连“要不要掀桌子”都还在摇摆的组织,任何考核方案,最终都会变成一张废纸。

所以,别再研究那些复杂的表格了。

先问问你自己,问问你的管理层,敢不敢为了绝对的公平,放弃“酌情处理”的权力?

敢,我们再往下聊。

戴上三副“眼镜”,而不是一副“放大镜”

很多人一做考核,就扎进员工的 KPI 里。

把每个人的工作任务,都量化到小数点后两位。

然后呢?

大家很快就学会了“为指标工作”,而不是“为结果工作”。

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只戴了一副“放大镜”,死死地盯着员工手里的活儿。

但一个好的考核体系,需要你同时戴上三副眼镜。

第一副,是老板的“望远镜”

看什么?看方向。营收、回款、资产保值率…这些是让你活下去的底线。它决定了你的“粮草”有多厚。

第二副,是部门负责人的“显微镜”

看什么?看战场。这是最核心的一层。公司今年要攻哪个山头?新业务要不要上?看这一层的指标就够了。它决定了你的“兵力”往哪里投。

第三副,才是员工的“放大镜”

看什么?看战术。把部门的目标,拆解成每个人具体的行动。它决定了你的“子弹”怎么打。

记住一句话:

望远镜看不清方向,显微镜和放大镜再好,也只是在原地打转。

别再“设计”指标了,去你的“战略”里找

指标从哪里来?

99%的公司,都是人力资源部“设计”出来的。

这是最大的错误。

指标,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从战略里“翻译”过来的。

你可能会说,我们公司有战略啊,每年都写在 PPT 里。

那好,我问你。

你的战略说“要向高端业务转型”。

那么,在部门的考核指标里,有没有“高端业务回款额”这一项?占多大比重?

你的战略说“要提升总包能力”。

那么,在人力和业务部门的指标里,有没有“总包人才招聘数量”这一项?

如果没有。

那你的战略,就不是战略,只是一句写在墙上的口号。

考核,就是把那句口号,变成每个人口袋里的奖金,和电脑里的任务清单。

就这么简单。

最后的话

而很多公司,在绩效考核这个泥潭里,陷了十年,还没走出来。

现在,你已经看到了这三个“技巧”:

第一,先问自己,敢不敢“掀桌子”。决心,比方法重要一百倍。

第二,戴上三副“眼镜”,而不是一副“放大镜”。从全局看,而不是细节。

第三,别再“设计”指标了,去你的“战略”里找。把口号,翻译成行动。

此刻,在关掉这篇文章之前,也许你可以试着做一件事。

打开你们公司的战略 PPT,再打开你们的绩效考核表。

对比一下。

看看有多少指标,是在为那份 PPT 服务?又有多少,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

所有看起来无效的考核,都不是工具的问题。

而是使用工具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去向哪里。

你,想清楚了吗?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755-8382667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3530571920@163.com

9:00-21:00,节假日不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