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深知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现状和需求,因此我们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以客户管理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精准施策
💼 专业团队,丰富经验,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 如果您在薪酬绩效管理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求,我们随时欢迎您的咨询!
📱 添加我们的首席专家微信:13530571920
🤝 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我见过一家零售连锁企业,推行绩效管理体系。半年后,所有员工的评分都在 90 分以上。
老板很高兴。终于,团队开始往好的方向走了。
直到有天,他看着后台数据,眉头皱了起来。
来客数下滑了 15%。
他困惑地问我:”员工绩效都很好,业绩为什么下滑?”
我反问他:”你考核的,是你想要的吗?”
他愣了一下。
人大的一位老师曾讲过一句话:如果薪酬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没有改变员工的行为,没有让员工的行为朝着企业期望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个薪酬规则就是失效的、失败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薪酬设计背后的行为逻辑。
固定工资,买的是什么?
薪酬对于企业来讲,尤其对于老板来讲,绝大部分时候其实是一种成本。
既然花费了成本,就希望能够买到一定的东西。
那么,固定工资买的是什么?
买的是时间。
怎么理解?
就像你去餐厅吃饭。你付钱,把服务员的 8 小时买来了。她给你端茶倒水,这是本分。但你不能指望付基本工资,她就主动帮你多盛饭,还给你打包外带。
固定工资也是一样。就是把员工的人,以及他们 8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买来了。加班工资其实也跟时间有关。为什么加班工资往往用固定部分作为基数?因为从性质上来讲,固定工资和加班工资都是在购买时间。
既然是购买时间,那么固定工资的设计就有三个要点。
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这是法律底线。
要能覆盖员工的基本生活。如果有预发绩效,固定部分加预发绩效要能够涵盖员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否则,员工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工作?
不要过度偏离市场。同职级的固薪其他单位是 1 万,而你只有 5000,那么在招人时吸引力就会有问题。
但这里有个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有人会说:我给了固定工资,员工就应该拼命干活,给我创造超额的绩效。
这可能吗?
不可能。
因为职场里所有的人都是理性的人。
什么意思?
就是大家都会算账。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这是市场规律。
从长期来讲,固定的钱只能买到标准的时间,不能买到超额的努力。即使短期能买到,也是一时性的,不可能长期持续。
那超额的努力,靠什么买?
靠绩效。
绩效工资,买的是什么?
当有相对符合基本期望的业绩的时候,我们付出绩效这部分的成本。
当有超出预期或者超出基本目标的业绩时,我们支付奖金。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来讲,绩效和奖金是有区别的。
绩效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是我们给员工定的标准薪酬当中的一部分,它对应的也是标准的业绩。
也就是说,标准的钱买的是标准的岗位产出,即预期以内的产出。
那么,这条标准线画在哪里?
通常情况下,这条线画在 1.0。
1.0 以内是工资加绩效,这是根据员工的市场价值、岗位价值和能力定的标准薪酬。标准的钱买标准的业绩。超过标准业绩一定范围之内,用绩效涵盖,比如 1.2 倍或 1.5 倍以内。再超出部分?用奖金涵盖。
这两个部分其实是线性的两段,是有连接关系的,而不是断点。
举个例子。如果把绩效的上限设在 1.5 倍,那么 1.5 倍以上启动奖金规则。员工的努力可以从 1.0 倍一路线性增长到 1.5 倍,再继续增长到 2 倍、3 倍,都有对应的回报。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因为所有人都希望一分投入一分回报。
你可能会说,那我多投入一点…是不是能多拿一点?
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情况往往是…
一分投入一分回报,两分投入 1.5 分回报,好一点的单位是 1.8 分回报,不好的单位甚至只有 1.3 分回报。
就像吃自助餐。第一盘吃得很香,第二盘还行,第三盘就有点撑了。付出的是同样的精力,但获得的满足感在递减。
这时员工会自己算账。
如果投入产出的边际效应递减太厉害,他们就会觉得没有性价比,从而不再努力。激励性也就无法实现。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那家零售企业,如果真正要的”仗”是来客数、复购率,那考核指标就应该围绕这个来设计。
但很多企业做了什么?
简单化地把绩效管理搞成了指标管理。随便拿几个 KPI,给员工打个分,就以为是绩效管理了。
这离开了什么?
离开了”打什么仗、怎么打赢”这个本质。
绩效设计,其实是双方在算账。
就像炒菜。你是老板,你得算这盘菜的成本是多少,能卖多少钱。员工呢?他得算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值不值这份工资。双方都算清楚了,员工才会努力。
如果你的规则设计,没有让双方都觉得划算,那就不是好规则。
奖金,买的是什么?
超过预期以外的、带来惊喜的业绩表现,需要用超过目标薪酬以外的额外的钱来购买。
这个额外的钱,就是奖金。
但这里有个很多企业容易犯的错误。
他们会给每个人、每个部门单独计算奖金。
你可能会想:这不是很公平吗?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有奖金。
但算完后发现:咦,今年奖金怎么又涨了?
明明业绩没怎么增长,为什么奖金年年涨?
因为没有核算总账。
什么叫核算总账?
就是核算奖金时,不要只算个人或部门奖金,也不要只算公司奖金部分,而是要核算总的人力成本。
具体来说,先扣除已经发放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季度过程绩效、年底绩效、津贴等。如果还有余量,这部分余量就是奖金。
所以奖金一定是增量的概念。
什么意思?
就像你家里开店,先把房租、水电、员工工资都扣掉。如果还有剩,这个剩的才是利润。奖金就是从这个利润里拿出来分的。
如果只是从微观角度给每个人、每个部门计算奖金,而不进行统算,就会导致奖金刚性增长。几年后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钱没少花,但企业效益并没有提升。
怎么核算薪酬总额?
可以用薪酬费用比率法,就是薪酬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可以用劳动分配率法,把分母换成毛利。还可以用盈亏平衡点法,倒推能发多少工资。或者用业绩增量法,工资涨幅看业绩增长。
这些方法都是核算人工成本或工资总额的方式。
随着近年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越来越注重提质增效,工资总额的核算变得非常重要。工资总额的宏观管理,比微观管理更重要。
不同岗位,不同玩法
没有万能的薪酬模式。
你必须根据岗位特点,来设计不同的玩法。
销售岗位:提成还是绩效?
很多企业喜欢给销售人员用提成制。
简单、直接、好算账。
但你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销售人员是团队作战,还是单打独斗?
如果是团队作战,一定要像华为一样先计算团队奖金大包,再进行内部分配。华为把这个叫”获取分享制”。
如果是个人作战,可以采用提成制。
所以要避免在团队作战的情况下采用个人提成制。
华为表示,对于 To B 企业这种需要团队作战的企业,提成制就像慢性毒药。
为什么?
本来应该拧成一股绳的团队,却因为提成制,各自盯着自己的利益。有大客户了?谁也不愿意分享线索。有难啃的骨头?谁也不愿意帮忙。最后,团队就散了。
通常 To B 企业更多采用团队作战,To C 企业则更多采用个人作战。
除此之外,还要判断销售人员的业绩主要依靠个人能力还是企业平台。平台包括企业品牌影响力、领导干部资源等。如果主要依靠销售个人努力,提成比例可以设置得高一些,以刺激销售积极性。如果主要依靠企业平台…就不能给销售人员过高的提成激励。
项目岗位:如何分奖金包?
很多研发型企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型企业,他们的工作开展方式是项目制的。
项目制下的薪酬结构是岗位工资加项目奖金。
那么,项目奖金怎么分?
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
对外,鼓励增量。项目做得越多越好,”蛋糕”越大越好。
对内,考虑公平。按照贡献度分配。
就像盖房子,对外你得多接活儿,蛋糕做大。对内呢?泥瓦工、木工、水电工,谁干得多,谁拿得多。
那么,项目的效益怎么核算?
如果项目处于对外拓展期,主要根据项目的阶段,与收入或项目规模体量挂钩,再根据回款情况兑现。
如果项目处于增长期或成熟期呢?就要开始关注项目效益,与毛利或利润挂钩。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因项目的盈利能力导致的不公平性。对于盈利能力差一些的项目,建议给予一定系数,鼓励员工参与。对于重要但效益不高的战略项目,一定要加大权重和系数。
在内部分配时,要用多个因素来衡量项目中人员的贡献度。
包括员工在项目中的角色、参与时间、关键成果以及项目负责人对其的评价等。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衡量每个员工的贡献度,然后根据每个员工的贡献度在总贡献度中的比例来分配奖金包。
这里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有些员工在每个项目中都是蜻蜓点水式参与,但参与的项目数量多,最终获得的奖金比那些深度参与几个重难点项目、数量少但难度高、付出多的员工还多。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你的激励导向有问题。
问题可能出在项目分类、项目系数或加权设置上,没有体现出项目的难度和重要性。因此,企业要定期进行测算,用数据来分析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找出问题所在,并针对性地解决。
计件岗位:如何防止员工”刷件数”?
计件制看起来很公平,干多少活拿多少钱。
但在计件制中,特别容易出现员工刻意多做件数的问题。
举个例子。
很多客服把接电话作为一件任务,本来一个电话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延缓进度,拆分成两个或三个电话,从而增加收入。
怎么办?
企业一定要定期对单位的任务量、客户满意度等进行外部调研,同时关注人工成本总量。
如果整体工作量没有增加,而人工成本却在增加,从总量上就可以反映出员工有故意多做件数的趋势。这时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比如加强质检,一旦抽检发现问题,对相关员工进行惩罚。同时保证件数统计的科学性和动态调价的合理性。很多实行计件制的单位每隔几年就会调低价格或重新计价,以防止出现类似通货膨胀的情况。
不同阶段,不同策略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薪酬策略也应该不同。
企业发展通常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
初创期:高刺激、低保障
初创期企业主要是投资行为,以获取收入、拿到订单、活下去为目标。
此时薪酬模式和结构一定是高浮动性的。浮动比例越高,激励性越强。所以是高刺激、低保障的薪酬结构和模式,重点激励销售岗位。
有人会问:低保障是不是企业故意压低工资?
不是。
初创期企业现金流通常不充裕,即使有多余现金流,也希望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拓展市场。
发展期:高刺激、中保障
发展期企业仍然需要保留高刺激,但保障性要逐步提升。
此时的高刺激不像初创期那样只关注拓展客户和收入,而不考虑最终盈利。发展期要开始关注成本。可以与毛利、大客户、高效益产品等挂钩,引入这些激励导向。
成熟期:中刺激、高保障
成熟期企业的刺激度要降低,保障性要提高。
为什么?
因为此时企业的很多业绩和效益不再完全依赖个人,过度刺激并不合适。企业更多依靠产品和品牌。
此时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挖掘内部和外部潜力,提升人效和发展质量。人效提升就给予激励。所以是中等刺激、高保障的薪酬策略,用于稳定队伍。
转型期:高刺激、低保障
转型期企业又会回到高刺激、低保障的模式。
采取战时措施,壮士断腕。不再追求稳定队伍,而是淘汰低效人员,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转机的地方。
三个常见误区
作为 HR,作为规则的设计者,我们要能够清楚地避开这些坑。
固定工资占比越高,员工越稳定?
错。
固定占比太高,激励性不足。
正确做法是什么?
层级越高,浮动比例越高。工资越高的岗位,浮动部分占比应越高。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薪岗位应承担更高的业绩风险。
基层员工年底绩效占总绩效的 20%,中层占 30%,高层呢?能达到 40%到 50%。
为什么?
因为层级越高,对结果的影响越大。
绩效考核越严格,员工越努力?
也错。
如果投入产出的边际效应递减太厉害,员工会算账。
确保一分投入至少有一分回报,最好有 1.2-1.5 分回报。
绩效设计时,上限可以放得更高。比如有些单位能把上限放到 5 倍标准绩效。假设年薪是 20 万,固浮比是7:3,那么年度有 6 万的绩效基数,如果放大到 5 倍,就是 30 万,加上平时的 14 万,年薪就可获得 44 万。
所以,绩效部分的浮动性对于员工的工作努力是一种激励。关系越明确,员工越会更加努力。
老员工用长期激励绑定,就能躺赚?
还是错。
长期激励不能过于刚性。
有人会问:老员工有资历、有贡献,为什么不能多拿一点?
可以多拿。但…不能躺着拿。
要让拉车的人比坐车的人多。
这是华为的经验。
从新老员工角度来说,老员工可以用长期激励绑定,但对于正在奋斗的新员工,一定要有有效的激励措施。中期激励如果企业有相应结构,建议向新员工倾斜,逐步释放老员工的中期激励。
避免获得长期激励的老员工躺赚、吃大锅饭、混日子、躺平。从而导致企业可能会被这些”既得利益”阶层拖垮。
最后
回到开篇那个问题。
那家零售企业,员工绩效都很好,为什么业绩下滑?
因为考核的不是企业想要的。
人大的老师说得对:如果薪酬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没有改变员工的行为,没有让员工的行为朝着企业期望的方向发展,那么这个薪酬规则就是失效的、失败的。
所以我们在设计规则和诊断规则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看看是否对企业和员工都划算,是否实现双赢。
固定工资买时间,绩效工资买业绩,奖金买超额努力,股权买长期绑定。
你花的每一分钱,都在”购买”员工的某种行为。
别用薪酬规则,掩盖组织的无力,策略的懒惰。
修炼管理基本功,提高组织能力,才是王道。

